科教融合共塑未来教育

2023-05-30



科教融合共塑未来教育

——四川省2022年“国培计划”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心得

江油实验学校刘堂海

2023年05月08日至2023年05月13日,有幸参加了四川省2022年“国培计划”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现将学习所得、所感、所悟汇报如下:

一、聆听专家指导,紧跟数字时代的教育前沿变革

罗海峰老师的专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通用人工智能”“次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变革”“方法重于技术为培训学员的全新思考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根本目标是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华东师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数字化资源与环境开发中心主任院长助理,杜龙辉教授的专题《混合式教学--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新常让我们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全新发展与应用

成都大计算机学院对外交流与地方合作办公室主任,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核心专家组成员梁华老师的《学校信息发展的现状判与规划设计、学校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撰写指导》专题,诠释了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极力做好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全面分析现状、做好数字资源建设、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工的谋划与展望,建立人工智能学情分析系统。

天府新区华阳中学信息中心陈艳副主任以《案例分享-交流研讨》为专题,介绍了天府新区华阳中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所取得的成,展示了该校在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成果、信息化建设、社会化学习的组成要素变化等方面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市龙泉驿第一小学陈霞校长的专题《变革课堂、融合创新、助力学生个化学习》重点分享了学校改革背景、“智慧教育”建设思如何培养智慧创新人才、学校课程方案与实施、课程推进与实施策略等方面容与成果。

洞察时代,处在传统教育一线的我们,不能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教育的颠覆性冲击视而不见,不能固守工业化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虽然我们不能引领变革,但是不能成为可能的教育数字鸿沟的推手,唯有学习和变革,才能育见未来

二、科技赋能教育,把握科技赋能教育的核心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为应对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助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我们要清醒的把握方向。其一,赋能学生,助力个性化学习。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改变了统一步调、统一方式、统一评价的传统学习方式,使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其二,赋能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智能助教可以帮助教师完成作业批改、简单测试、资源寻找等机械性和重复性工作,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智能导学系统可以更好地识别并把握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帮助教师实施精准教学和评估,实现差异化资源、差异化任务、差异化作业、差异化辅导、差异化评价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参与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能动学习其三,赋能学校,升级学习环境。智能技术赋能学校将升级基础设施,把校内各种设备、环境与人联结起来,突破“数据孤岛”创设绿色、开放、智能和融通的校园学习环境搭建智能化家校合作平台,为系统化和常态化的家校互联共育提供可能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跨时空、开放融合的泛在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共融,打造新的教育生态。

三、 转变教育观念,教育管理者要先行探索未来教育。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者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洞察者、探索者和引领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变量,深化对未来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实现“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成功转型。在新环境下的校长不光是学校管理的执行者,更应该是学术方面的带头人和专家、教育科学研究的推进者。

其一,要营造泛在融通的学习场景,利用互联网打通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获取所需的任何知识。其二,要构建富有选择的课程体系,根据真实问题设置课程主题,加强在线课程、特色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开发,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一是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深度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二是围绕大概念进行在线课程开发,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在线课程模块,支撑学生的全流程线上自主学习。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增设通识类、拓展类、社团类的选修课程,组织多学科教师联合开发跨学科课程,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结构。其三,形成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突破标准统一的教学秩序,允许不同学生用不同时间学习不同内容。一是深度学习,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常态化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二是自适应学习,建设大规模、细粒度的数字资源库,提供智能导师、虚拟学伴、数字画像等认知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三是无边界学习,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经过此的学习,我的视野得到拓展,观念得到更新,更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应力提升学校管理人员的诸多不足之处,我会在日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习,不断加强己的教学能力,特别要在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有效融合中狠下功夫,在管理效能上突破,提升学习与应用成效

2023年5月19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