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书院教师培训】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021-03-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文 _    李云明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作为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平台,只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要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教师要做到尊重教材,而不盲从教材,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对教材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开发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范本,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处理,也就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为了更加合理的利用教材来实现新课程标准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我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的过程中,基于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就因地制宜,灵活地使用新教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调整教学顺序

调整教材内容,也就是保持教材内容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内容的顺序。

当教学的条件受到限制时,我们应该考虑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在我们学校,同一年级有十六个班,由两位教师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平时的教学都能正常进行,但是遇到做实验时就麻烦了,因为实验室只有一个,且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很多时候两个老师的课在时间上就有了冲突。如果只是一节实验课还可以采取与其他科老师调课的方式来解决,如果遇到连续几节课都要到实验室进行的话就很难办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生物老师中的一个调整教材顺序来避免实验室不够用带来的冲突。比如,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的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中,教材就连续安排了三个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如果采取一个老师先上,另一个老师等待的方式来克服实验室不足的矛盾,这显然不行的,因为三节课就相当于一周半的时间了,而且由于初一生物教材的内容很多,教学时间很紧张,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就必须采取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的方式了。我们一个老师按顺序进行教学,另一个老师跳过这三个实验,上第二章《细胞的生活》,这两章刚好又都是三节内容。当然,由于这两章内容有很强的联系,所以也不能直接跳过第一章,而是先用一节课的时间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学习,为学习细胞的生活打下基础,而在返回去进行实验时,就只需要两课时就行了。

当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达不到一定水平时,我们也应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 比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的第一堂实验课,我最早也是按教材顺序来进行教学的,但是,操作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七年级学生刚进校,许多规范还需要养成,因此我认为初中生物的第一堂实验课,重点应该放在如何组织学生上好实验课上,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难度相对较大,也比较费时,等组织好学生,讲明实验室的纪律规范,学生实验时间就比较仓促,反而达不到该实验要求的效果。因此我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对照实验的内容的学习时间往后推移,结合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探究活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起来进行。因为通过前面的一些实验活动,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实验规范,并且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探究活动,对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单一变量)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正式地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对照实验设计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当教材内容的顺序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符合时,我们也可以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就先学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再学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样的顺序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由近及远,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推及到广泛的事物,有利于学生认识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整合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就是将教材中分散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新课程虽然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对于生物学科来说,纯粹不关注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也是不行的。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性知识,还是应该使之系统化。比如,在七年级生物上册的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本节教材只解决了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如淀粉),同时需要光的问题。但是,关于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他产物的问题却等到一课时后的第五章中才涉及到。这种对重要概念的割裂,虽然能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分别介绍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两方面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形成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却很不利。这时,我们就需要将这分散到不同章节的两处内容整合到一起,使学生获得关于光合作用的完整概念。

三、补充教材内容

补充教材内容,就是光靠教材的提供的材料难以解决教材中的某些难点时,我们应该补充一些材料来帮助学生的学习。

补充教材内容,首先是用好学校内已经有的课程资源,比如实验室、挂图、教具等。

补充教材内容,还应该开发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制作课件、制作还没有的教具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生物上册的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气孔的开放或关闭原理,就补充了一个演示实验,用我自己制作的教具(我给它取名植物叶片气孔开闭原理演示器)进行演示,通过我的演示和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很轻松地理解了该难点。

补充教材有时也可以替换教材中的某些材料。特别是每课时的引人环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师本人的情况进行,而不完全按教材提供的材料来进行。还有就是在实验教学中,用另外的实验材料替换教材中建议使用的材料。比如,我在教学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将实验材料中的天竺葵改用成银边天竺葵,再按照实验的方法步骤来完成。最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需要的条件是光,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通过替换材料,解决了关于光合作用的场所问题,因为,教材中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另外,在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中,安排了一个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教材中把蚯蚓放到光滑的玻璃和粗糙的纸上,比较蚯蚓的运动速度,来证明蚯蚓的刚毛有辅助运动的作用,可是实验的结果却和预期的相反。怎么办呢?我把实验中使用的粗糙的纸更换成毛玻璃,结果就很理想。

综上所述,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方式很多。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主编刘恩山曾经指出,教科书仅仅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地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和增减。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能达到课程目标,都可以进行尝试和探讨。当然,我们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要以正确解读编者意图为前提。不论是用其他素材取代书中的素材,还是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一定要考虑能达到编者预期的教学目的、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