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记忆实效性
文 _ 李 强
------------------------------------------------------------------------------
内容提要: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繁杂,史实繁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识记困难。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保存能力。
----------------------------------------------------------------------------------------------------------
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培养记忆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繁杂,史实繁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识记困难。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保存能力。根据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点成效,浅谈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记忆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时,采用一位同学扮演新闻记者去采访蒋介石,抗战胜利后将带领中国走上怎样的道路,让蒋介石回答,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记忆。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影视资料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上挺进大别山一部分时,充分使用挺进中原形势图,体现品字形结构,用影视资料介绍挺进大别山,加强直观记忆。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和影视介绍,给学生以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中考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 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作了这样的交待: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本课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实效性也能相继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1.复述法。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收效不大,特别是中学历史书六册一千多页,所要记的太多,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是很重要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共有四次大的战役,我指导学生用表格列举时间,名称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将历史知识分解去记,有节奏地复述,记忆效果是比较好的。复述后,教师略加点拨指出:前三大战役发生在1948年秋至1949年1月,后者发生在1949年4月。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容易记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节中,共产党的诞生有三次重要会议:1921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1922年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党的革命纲领,1923年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我引导学生复述:年限是21,22,23;事件是建党,制纲,合作。这样有节奏地复述几遍,一般学生都能很快地识记。
2.简单图示法。 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唐代安西都护府图中一些地点,学生在测验时往往张冠李戴,我采用图示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图绘制速度快,直观性强,绘完后教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天山北属北庭都护府,以南属安西都护府,四镇中,上为碎叶,下为于阗,中为疏勒,安西都护府初设在高昌,后移至龟兹。寥寥数言把方位交待得清清楚楚,学生识记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且不易混淆。
3.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①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②土地高度集中;③自然灾害等等。
5.重复记忆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纲目明了,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要巩固记忆水平,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在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一节讲完后,一般学生对本课四次会议和一次谈话的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为什么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我作了简单的提示: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四次会议的主要内容。2.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四.教师的讲解要精,以便学生理清记忆的要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精辟、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和思维空间就显得犹为必要。历史教学的精讲不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要。讲课时言之无物、不得要领的少讲决不是精讲;而言之有理,揭示了教材的精华,虽讲的洋洋万言又未必不是精讲。因此,“精讲”首先应依据教学目的,从内容上做文章,力求使自身的讲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紧扣热点 、突出教学重点。历史教学的重点不仅包括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制度,而且包括史实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还有训练学生智力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讲,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整个教学活动,把课上得立体化。否则,事无巨细,贪多求全地讲,其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在理解中加强记忆。语言要精练。减少学生记忆容量,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文约而事丰。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语言精练最基本的条件和前提。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将其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性质、两个阶段、三个条件、四项内容、五个失败原因、六大积极意义,这样,既能较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又能较好地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这样高度浓缩、概括的语言,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辞切而意明。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只有辞切,才能意明。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不能讲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就不能讲成扫清了障碍等,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效果。
3、言简而情真。对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感情丰富的青少年形式授课,使他们听得清、听得懂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让自身的语言发出真情,感人肺腑。为此,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饱含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在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面前,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态度。在课堂上,讲到快乐之处自然脸上要带笑;讲到愤怒之处,情绪要激昂;讲到悲伤之时,声音要低沉。总之,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记忆作用。
总之,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记忆、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