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书院教师培训】为“记忆”平反

2021-03-25


为“记忆”平反

------马强

(江油实验学校历史王扬贵推荐)

不知从何时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们一谈起“背记”就回抱以“鄙夷”的眼神,对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嗤之以鼻。一时间“死记硬背”成了“记忆”的代名词,“记忆”这个多少年来学习历史的基本功被打入了万丈深渊,成了万劫不复之身。就是那些承认“记忆”还有一点作用的人,也将“记忆”不假思索地置身于“理解”的附庸,一味强调在“理解”基础上去记忆。

难道“记忆”真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不值一提,无足轻重?难道离开了“理解”的“记忆”就真的再无独立地位可言了吗?笔者认为:“以上的种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抹杀”。下面仅以此文阐述一下作者的拙见:

一、“记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失去了“记忆”的支撑,其他一切便无从谈起。按照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提法,初中历史有三个层面的要求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可以想象这三个层次,无论是可以量化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是难于量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离开了最基本的对知识的记忆这些都无从谈起,试问:一个连基本史实都搞不清楚的人怎么可能会分析历史现象,探索历史规律?一个连本国基本历史都知之甚少的人何来爱国之情?从这点上讲,初中的历史教学离不开“记忆”。

二、从“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层面讲,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理解”固然有助于“记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1、受历史学科本身的影响,有些历史知识是不需要,不必要理解的;象“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样一个基本的史实,教师是没必要也没能力给学生解释的,因为它就是一个活生生基本史实,是不需要解释的,但它却又是学生必须记住的。

2、受初中学生在接受能力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初中阶段有些历史知识现在还难于向学生解释清楚,如“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初中阶段,学生是很难理解“封建国家”的概念的,那是不是类似的一时无法理解的问题就不需要学生知道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类似的知识只有先让学生记住,再通过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去理解与体会了。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记忆”并不是完全一味地充当“理解”的附庸,因为有些历史知识是不必要解释的,有些是现阶段解释不清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记忆”可以脱离“理解”而独立存在,而缺少了“记忆”的“理解”却寸步难行。

第三、从对现行考试制度的应对上看,虽然现在有很多省市都施行了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单纯考查“记忆”的客观题数量在不断地减少,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历史学科是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科的知识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各学科的内容联系广泛,本身就有很强的综合性,再加上现行考试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探究式,合作型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对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知识的识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变‘死记’为‘记死’。考试时大量的答题信息除了试卷已经提供的以外,更多的要靠平时的记忆与积累和在此基础之上的知识整合,开卷考试并没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而只不过是给了学生知识重新整合,迁移应用的时间,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大量储备基础之上”。

第四、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现在的高中课本采用“模块式”的编写方法,时间、空间的跨越性都极大,这更要求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基本知识有清晰的印象,惟有这样才能在新教材的编写模式下应用自如。再者,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学好历史,精通历史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更是不可想象的,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黻在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在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基本上完全凭记忆写出了传世名著《中国史学史》,在这本书中他共引用资料二百余种,可以想见金毓黻先生如果超强的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写出这本到现在仍有很强影响力的著作的。

从以上几点论证我们不难看出: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考试制度越灵活,对记忆方面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记忆”是学习初中历史的基本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记忆”的地位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引用:川教版历史课程网   文章《为“记忆”平反》

作者:马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