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 _ 张 艳
----------------------------------------------------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时代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新一代。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以及受益终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现行教育、学科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我校教师也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的热潮中,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对物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科学探究”的理念和要求还不能很快适应,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令教师们困惑不解的、有碍于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 键 词 新课标、探究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
目前,全国新课程实施得如火如荼,我校也搞得热火朝天,但是教师们在物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很多困惑,尤其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经常出现注重了科学探究教学任务完不成,注重了教学任务又淡化了科学探究等现象。为此,笔者结合我校的课改实践,谈谈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应对策略。
问题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引起教学任务完不成。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常出
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一堂课前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情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解决问题。
1、教师首先要真正钻研教材,并且不断的创新。
教师应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要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大胆进行创新型处理,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科学探究七个要素可以不面面俱到,有些课的内容可重点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其它的因素教师唱主角,这样一个因素一个因素的培养,可防止前期轰轰烈烈,后期草收场。
2、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
由于教材不再是学生、教师的唯一工具,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难易的“度”。比如:探究“磁生电”时有的教师就挖掘得较深,把高中的螺线管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也在探究,我认为没有必要,按照教材的思路来探究就足够了。
3、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如: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重点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因素都探究,时间紧探究不透彻,学生易思维混乱,还会分散注意力,教学活动中探究一个变量就可以了,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的严密性与正确性。
问题二:不能有效地选取和利用器材。
实践中,教师为选取活动器材伤透了脑筋,有时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而在课堂上能真正派上用场的又很少,而眼花缭乱的材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去解决问题。
1、立足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器材探究,材料的选取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和侧壁有压强”时,不用实验室的器材,而用学生身边的饮料瓶更好,在“研究声音骨传导”时,教材上器材选用的是音叉,而实验室又没有这么多的音叉供学生探究,教师可用学生身边的“笔杆”代替实验器材,这样达到人人可探究,学生更感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器材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这种没有强压硬灌的操作能更好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器材就是学生本身,教师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如,教师走路或跑步撞击同学的实例来引导猜想,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三:缺乏问题情景的设置,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在问题的产生阶段,我们往往缺乏设置问题的情景和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发现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的问题,二是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当前教师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武断地确定探究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地设置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教师要学会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情境化下的科学学习,会避免科学探究的枯燥,科学探究活动就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肌体。好的情景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科学探究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创设是:“同学们都知道平面镜可以成像,现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与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做动作,学生扮演平面镜里的像重复动作,通过游戏,同学们想知道平面镜的哪些问题?请同学们起来说一说,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科学探究问题,就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
2、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有些贴近教学内容,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偏离教学内容很远的奇想怪想,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头脑中的经过思维产物,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不能包办代替从中自己选择出和自己教学设计相一致的问题,而对其它的问题全盘否定。学生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时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对产生的这些问题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有价值,符合它们认知水平“探究问题”。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首先我从古到今讲了劳动人民对光的利用,激发学生想知道光的哪些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首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最后确定本节课的探究问题。
3、将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探究需要。
探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当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探究活动,但这个问题不应生硬的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地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例如:我在“压强”一节教学中,直接观察教材(人教版九年级)P72图13.1—1和13.2—2提出问题,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探究活动由此展开。问题虽然是教师提出来的,却自然转化为学生的探究需要。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