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推教学模式中“预习”的误区与对策

2021-08-02

分层递推教学模式中“预习”的误区与对策

_ 任晓梅

------------------------------------------------------------------------------------------------------------------------------------

      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预习效果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有什么必要、预习中有哪些常见误区、如何才能更好更高效地预习呢?

  预习、必要性、误区、策略   

------------------------------------------------------------------------------------------------------------------------------------

    圣陶先生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有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这个观点,根植于他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本质的深刻认识,那么不管是阅读文字方面的内容还是理性科学的内容,是不是都有着这方面的效果呢?我认为他所说的预习的根本意图,不在于让学生彻底领悟所要学习的东西,而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以探索者的姿态来面对课本,消除对未知的生疏感,从而为课堂教学完成铺垫。比如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对于预习了的学生而言不再是陌生的,是有点熟悉的,是与自己有关的,是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对老师、对学生都有更深的研究价值,但是学生是不同的,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我们的课题从分层预习的必要性、误区和方法上做了一定的探究。

一、分层预习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的自学。优秀的学生通过认真预习,不仅能大致了解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也能及时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主要问题,有利于上课时细嚼慢咽,重点突破。对于理解力差,基础不好的学生,通过预习也能使他对课本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学生来说,预习不仅仅是先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初中生每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不会超过20分钟,因此,如何高效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在课堂上,认真预习过的学生不仅能很顺利地理解新知识,而且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多花精力,哪里应该重点笔记,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知识难点和易错点上。显然,这样的学习,其效率比那些没有预习的学生不知好了多少倍。

3、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讲评卷子的时候,学生之前是做过的,如果他们还改了错,相当于他们不仅预习了你要讲的内容,而且深度思考了要评讲的内容,此时你会觉得自己是柔弱无力的,有些你认为很繁杂的题学生的方法比你的简单、用的辅助线比你的少,不同的解法比你多,你不得不承认,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年轻,反应快,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去认真思考过,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明显,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预习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容易的情况下有利于这些学生提高注意力,增强兴趣,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会更强,所以预习了的课堂你会很有成就感。不仅如此,这样也有利于后进生对课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学生,有可能是他基础差,有可能是智力能力比他人稍逊,有可能是他自己当时不努力导致成绩差些。对于他们,多半是因为习惯不好,已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未学的东西凡涉及到已有的知识又是一团糟,这样产生恶性循环导致更差。对于他们来讲,预习能使他们清楚的知道新知识的内容,如果能找到里面的旧知识去查漏补缺,那么在课堂上他的自信心就会很快增强,听课和做题的效率就更高,他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和讨论中来。

二、预习的误区

    第一,教师的误区

    布置预习作业,常听老师讲:请大家预习某章某页至某页,其实这只是做了一个无用功:对于少数会学的学生,他可以轻松地完成你布置的学习内容,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在江苏上海学习之时,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但我听课之后,内心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老师们的基本功令人赞叹,但是学生之所以考试成绩好,功效在于我听课的学校全部都用了学案,学生通过提前一天预习做题,第二天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错误精讲多练,虽然也培养了大部分学生的预习能力,但是他们的方法我不赞成。学案的实施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老师的前瞻性,而且每一科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批改,那么这就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去预习吗?如果一科需要半个小时,回家的时间除去做或者订正当天各科的作业和休息,有多少个半小时?就算每个学生在家里能真正预习并写好学案,每个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所写的主要内容?是否真的领会了知识的基本内涵?其次,不说班额的大小是不可能的,对于西部学校,大班额是不可不说的痛,每个老师可能会在上课前批改完所有的作业?如果不能,他上课如何有的放矢?做了不改有什么作用?再者,他们将学生当成了一种做题的机器,课堂上仍然是一讲到底,试问有多少学生能够真正从头到尾的认真听完老师毫无表情的评说?你的一讲到底不是“灌”又是什么?这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学生短期内的成绩肯定会有一定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其对学生对教育的影响却令人堪忧。

    第二,学生的误区

    看书就是靠“看”,最多只是记记里面的常识和定理,其实字里行间的意义,要注意的内容、容易错的地方全在最基本的概念里,学生却极易忽略,常常需要老师来讲解或者是遇到题做错才恍然大悟;有些学生还不认真看课本,只是看看例题,跑马观花,对于课本里以前的没有弄懂的旧知识一带而过,不去查漏补缺,对于没有理解的新知识,只是生吞活剥,背着了事,而数学不是凭借记忆就能胜出的学科,是理解记忆的学科;有些在预习时热衷于用辅导资料而不重视课本,寻求现成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动脑得到的结果,这样的预习只是做样子。

三、如何分层预习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学生的分层预习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看书的方法都应该是一致的,如果看书仔细一点、慢一点,特别是对于定理和定义,多琢磨一下里面隐含的意思,那些错误就不容易犯了。曾经听一个高考状元说:“再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概念组合成的。”其实这不无道理,将每个定理、定义弄得滚瓜烂熟、理解透彻,对于你的分析都会很有帮助,所以有效的预习是深入理解课本的前提,如何有效的预习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余负担,我们尝试了在课内分层预习,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课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预习,但是课堂时间同样有限,最多只能有效利用10-15分钟,因此必须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方向,必须紧扣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问题,所以有必要设计预习学案或展示预习提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最值得探究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中,罗杰斯提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1)提出真实的显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动机;(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和同学给予反馈(3)分组教学,学生们之间互帮互学。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先学是为了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先学,比如阅读时可以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小检测(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内容)来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建构基本知识,教师要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问题意识要强,不能面面俱到,预设不能太多太全,否则会损害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意识和课堂随机的生成,而且我们设立的预习学案,会分层要求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不同的内容。比如一般的课堂可以给出以下问题:本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你认为是什么?请勾画出你认为的重难点和不能理解的地方。例题你做对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定理你理解了吗?能否用你的语言说明?教师要注意课堂资源的合理机智的运用,注意预习学案的制作技巧。首先:预习学案的提问技巧,如果要求过低,期待结果的质量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则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则等于没有要求。预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和过渡处提问,也可以在学生的思维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问。①导入性提问,比如,我在讲到平行四边形后接触到矩形,我这样作了提问设计: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化为一个矩形请你设计一个最少的条件是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样既可鼓励学生去翻书看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可以留给他们空间看看是否有更多的方法;②探究性提问,目的在于攻克疑难,获取新知,完成知识的迁移。在讲解矩形的性质之前先填空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你认为矩形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      (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被对角线所分的的四个小三角形的特点等),你还能证明什么?③巩固性提问(针对优生),如本节课中你可以给出矩形ABCD,画出它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果AC=10AB=6,你能求出什么边的长度?在每个提问中教师都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这样使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其次,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反馈和评价中预习得好的往往都能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以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对于他的自信心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其三,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是很多成人难易理解的,学生因其智力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科学家们做过实验,如果一道你半懂不懂的题经过你的讲解记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多让后进生将他们的预习困惑或者对题目的思考想法讲出来他们会理解的更加久远,而且学生之间的讲解有可能轻而易举让对方弄明白,就如我们对他们“火星语”的不屑一样,其实,讲的人不厌其烦,听的人记忆深刻。

布鲁纳说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的积极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要做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想到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老师动起来,有目的的机智的分层预习就是最好的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分层设置预习问题和作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它变单一模式为分层组合,变被动探究为主动探究,让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达到他自己所认为的目标,目标完成了,成就感油然而生,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总之,我们认为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学生的出彩往往不是体现在他对此问题的合理的理解上,而可能是由于他的出错时其他人机智的解决上和对同一问题不同而更加精彩的看法上,真正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看出自己的学习弱点,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订立学习目标,自己学习并终身付之行动。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 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3.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4. 李有梁:《教育建模



分享